当有人问起刘宝山为何如此成功时,他的回答简单而直接:“靠的全是真功夫!”
这话虽然听起来很直白,但也不无道理,毕竟若没有真功夫,哪来的这么多学生来求学?然而,仅有真功夫,真的足够吗?
几十年来,少林武术的名校并非只有塔沟一所,为什么它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大、最成功的学校呢?对此,刘宝山的解释也非常有趣:“无心插柳,柳成荫。”尽管这种说法带有些许“凡尔赛”的意味,但仔细想来,似乎也不无道理。
刘宝山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他的祖父刘发泰擅长“春秋大刀”,被誉为“活关公”;而他的父亲刘景文则是“霸王弓”高手,享有“神弓手”的美名。刘宝山28岁时,便在开封参加了全国武术表演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1978年,47岁的刘宝山收下了第一名学生,并在此之后,学校的学员逐渐增多。实际上,他当时并没有准备好办学,只是由于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学习,最终才不得不成立学校,并制定了教学规章。
最初,他并不收取学费,学生们最多送些馍馍作为拜师礼,而所有的住宿、饮食费用,都是由刘宝山自己承担。作为交换,学生们只需帮他做些农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员涌入,费用逐渐增加,居住的地方也显得捉襟见肘,刘宝山开始不得不考虑收费的问题。
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按每月5元的标准收费,这个价格是他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和成本预算设定的。自从收费制度实施后,学员人数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从最初的二三十人迅速上升到一百多人,甚至三百多人。
这所“无心插柳”的学校,似乎正在朝着“柳成荫”的方向稳步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刘宝山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校规,涵盖了教学质量、收费标准、学校风气等方面,尤其对教学质量的要求非常高。他常说:“练武是个体力活,容不得半点虚假。”在教学时,刘宝山十分看重学生的付出与专注,对于那些半途而废的学生,他从不挽留;而对于有志向、用心学习的学生,他则会倾尽全力地教导。
在他的教导下,刘宝山相信,只有踏实苦练,才能在武术的道路上走得远。
那么,在这条扎实发展的道路上,少林塔沟武术学校是否经历过困难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如此,正如刘宝山所说的那样,当学校专心做事,专注于提升武术水平时,即便遇到再大的挑战,也能迎难而上,最终攻克难关。
1985年,学校的人数迅速增长,深得刘宝山真传的三儿子刘海科带领一批学生参加了郑州的武术比赛。尽管带着七个学员(包括刘海科)信心满满,但比赛结果却让所有人都沮丧至极——他们彻底失败了。
这场失利一度让不到十年的学校岌岌可危,许多学员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纷纷退学。在这期间,刘海科深受打击,甚至一度消沉,觉得自己不如去少林寺附近摆摊算了。然而,受过刘宝山严格训练的刘海科并不甘心失败,经过两个月的沉淀和反思,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
他开始四处观察其他比赛,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回到学校对训练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正如刘海科自己所说:“比赛,能摧毁一所学校,也能让它活过来。”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砺,少林塔沟武术学校逐渐走上了武术市场的正轨。
第二年,刘海科再次带领6名学员参加比赛,这次他们的表现异常出色,获得了5个冠军和1个亚军,实现了华丽的逆袭。这场胜利让学校的名声更大了,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员水平,学校也不断参加各种比赛。
正如刘海科所言:“只有提高了知名度,学校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刘海科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所规模日益庞大的武术学校,自己不再只是追求个人的经营发展,还要为学员们的未来、为职工们的利益负责。这种责任感在他心中逐渐强化,成为推动他前行的重要动力。
在这种责任和动力的双重驱动下,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几十名学生,到2010年年均招生人数超过3万,许多学生还曾获得全国、奥运及世界冠军的殊荣。这一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市场上的无可超越的成绩。
学校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与武术相关的周边产业,诸如武术用品的生产、武术文化的传播等,刘海科在这方面也展开了积极的规划。
在经营武术产业的过程中,刘海科意识到从收徒到办学校,再到发展多家公司,最后组建集团,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规划和运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责任与风险也在加大,而经营的难度也不断增加。
刘宝山从当初的收徒到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可能并未预见到如此庞大的责任,但这正是他最为重视的地方。
2021年,刘宝山在90岁高龄时去世,之后他的家族接手了所有的家业。那一年,郑州少林塔沟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道路,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一代武林泰斗刘宝山先生逝世”,青海卫视,2021-10-25
2. “村支书打造出全球最大武校”,广州日报,2010-11-2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