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保守的观点则认为,谥号起源于战国时代形成的谥号,并在之后持续了两千多年。"余之所见有进于是者。盖谥法之兴不仅当在宗周、懿诸王以后,直当在春秋之中叶以后也。"结论是:"证春秋中叶以后犹无所谓谥法","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
2、谥号的演变
按照传统的观点来说,谥号在西周时才开始正式有制度的支持,历经春秋战国,至秦一度停止使用。
赐谥初期较为严格,要求"祖有功而宗有德",谥号在这时是十分尊贵的,对后人评价古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唐朝以前一般以谥号称呼帝王,例如汉武帝和隋文帝。
最开始的时候谥号只有一个字,后来谥号的字数慢慢增加,发展到唐朝,开始变得又臭又长,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把前代的所有皇帝全都加了一大长串的谥号,例如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到了明朝和清朝,谥号变得更加繁杂琐碎,比如"开天行道肇记立极太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足足有二十五个字,仿佛要把所有美好的词都用上一样,但这些堆砌的辞藻在后人的眼中并没有分量。
谥号可分为上谥、下谥和平谥三种,这是据谥法制度严格规定的。上谥就是美谥比如武、文、孝,下谥为恶谥比如厉、灵,平谥大多是代表同情的文字比如怀、献。这些谥号的恶与美,全都真实的关联到了被赐谥的人,他们生前所做功过成败都会被这短短的几个字概括,可见谥号的重要。
谥法制度执行早期,只有"美谥"和"平谥",没有"恶谥"。从西周以后,才出现了第一个恶谥。这样讲来,西周时期谥号赏赐的还算是比较少,这时候谥号还是专门服务于天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谥号的赠与成为了一种常见事。
秦朝是个特殊的朝代,因为这个朝代从一开始就停止了谥号的使用。秦始皇自觉已立万世之基业,不需要后人的评说,且规定后来的君主称为秦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之中的内容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然而秦朝很快就灭亡了,随后的汉高祖刘邦很快就建立了西汉王朝,谥号又再一次被启用,开始担任重要的"职务"。
唐宋明时期往后,朝廷赐谥的人数也逐渐增加,被朝廷授予谥号的范围开始变广,正三品以上官员都可以来上书请求朝廷赐谥。
谥号也因为制度的进步而比之前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出现了好多谥号中没有出现过的,后人拓展思维之后创造的字词。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讲的是"文"字的后面被士大夫们接上不同的字,从而变成了一个新词、算是一个新谥号。例如晋朝的谥号文献、唐朝的谥号文贞,和明朝的谥号文正等,改动很小,却大大的丰富了谥号的词量。
明朝赐谥还较多,清朝能够有能力受到朝廷赏赐谥号的人数则大大减少。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朝廷授谥范围小的简直可以用吝啬来形容。由此看来,谥号就是皇帝放在权贵官员面前的诱饵,只要是想获得好的身后名,他们就只能为朝廷不断的做出贡献,才能够留芳万古。
谥号的效用
1、维护等级特权和封建制度
在古代,官僚主义盛行,权力支配几乎所有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配置,这样的情况下,拥有权力也就意味着拥有社会资源。而等级特权正好是官僚主义的典型属性。
最先开始使用谥号的时候,谥号是只属于皇帝的"私人物品",象征着天子的尊贵。后来过了几个朝代,君主为拉拢权贵,也开始对他们进行封谥。发展到最后,等级的观念深入人心,与皇帝亲近、品阶高的官员也会被赏赐谥号,代表着对他们功绩的肯定,就大臣自己来说,那是一种值得去奉献自己去取得的荣誉。
民间的雅士中一部分也拥有谥号,但这些都是不被官方认可的司谥,一般是在死后,他们的门生或者旧下属给起的。比如众所周知的陶渊明就私谥靖节。随着朝代的更替,专门约束谥号的谥法变得愈发健全,谥号所能划分出的等级特权也愈发明朗。臣子的谥号通常是短短的几个中规中矩的字,而皇帝的谥号往往充满了美好的寓意,等级高低一览无遗。
然而皇帝要想获得这一谥号却并不容易,需要经过一个名为"南效祭祀"的仪式,把它装扮成上天的旨意,以此来凸显君主的不凡。在制度森严、王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通过利用"加工过"的皇帝的谥号,确实做到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天子的形象和最高的等级特权,并且巩固了封建制度的目的。
总结来说,谥号作为等级特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谥号是官僚特权阶层所拥有的特殊荣誉,这个特权阶层不仅生前拥有特权,死后也要享有特殊的权益和专属的荣誉称号,所谓"宗室王公,例皆予谥"说的就是皇帝和其宗室,是最大的特权阶级,理所当然的优先享有"谥号"的权利。
2、维护政治秩序和封建道德
古代的统治者出于巩固已取得的国家政权、引导社会政治发展的方向、凝聚官员和民众的政治共识、维护既定的政治秩序的目的,势必会建立起相应的政治评价体系,其中谥号就在评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少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一种十分稳定的结构,造成这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套完备的政治评价体制。按照儒家思想发展起来的这套政治评价制度,不仅对官员生前的业绩和行为进行了考核测评,对于那些权贵人士,也按照谥法来盖棺定论,对他们死后的荣辱做出官方公正的裁决。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十分严苛。要求臣对君主要竭尽忠诚,子女对父母要顺从,还有妻子对丈夫的服从。
明朝之后,这样的道德风气开始盛行。谥号也是如此,只不过它规范的范围缩小到了君主和权贵大臣,强化了对大臣们的思想控制,并掩饰了属于王权的礼教制度下吃人的本来面目。从岳飞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的舍身报国就可以看的出来。
同时谥号也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力,"存以甘棠,去而益咏"讲的是周人怀念召公的德政,他活着的时候曾在甘棠树下理政,过世之后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后来朝代的人们认为,摄政当如召公。
曾有一传闻,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太子商臣带兵围困王宫,楚成王无法得救只得自缢,死前询问自己的谥号,开始定为"灵",楚成王死不瞑目,改为"成"之后才闭上了眼睛。可见古人对身后名的重视。
"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曰炀。朋友于家,不奉礼。"同样的,大臣们也因此有所考虑,他们可能会一直勤恳的为朝廷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只为得到一个好的谥号。
经过了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通过谥号来评定这个人的人生功绩相对于生前活着的时候评价更加有实际的作用。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他的为人终将会在他的谥号上表现出来。
站在君主的角度来说,皇帝虽然说的话有着决定作用,并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在赐谥号时,也不能脱离制度任意用字,因为这样做就违背了道统,彰显不了皇帝的正统地位。
总结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人特别是我国古代的皇帝十分在乎自己在后世的评价,用谥号判定人生平的功过,不仅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等级特权和封建道德,还能保证封建的政治秩序和封建道德,对于帝王维护王权统治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逸周书·谥法解》
3、《春秋毂梁传·桓公十八年》
4、《全唐文·论于谥疏》
5、《谥法探源》
6、《史记·周本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